鋼鐵上雕刻,誤差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內;從技校出發(fā),一路走向世界技能大賽舞臺……他是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教師龍偉杰——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,一位用“毫厘精度”詮釋工匠精神的“00后”。
2002年,龍偉杰出生在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一個小山村。父母常年在外務工,他跟著爺爺奶奶長大。抱著學好一門手藝的想法,2017年,龍偉杰進入佛山市順德區(qū)鄭敬詒職業(yè)技術學校數(shù)控技術與應用專業(yè)學習。與數(shù)控銑的初次相遇,他就被精密制造的魔力深深吸引——對圖紙參數(shù)的反復鉆研和準確編程,可以讓加工出來的零件以最小誤差發(fā)揮最大效能,服務于生產生活。“每加工好一個零件,拿在手里端詳,仿佛在欣賞一件藝術品?!彼f。
龍偉杰的技能逐夢之旅始自學校競賽班的選拔。著眼于競賽要求,他扎實訓練強技能。在炎炎夏日,車間里機床轟鳴,汗水浸透了龍偉杰的工服;寒冬時節(jié),編程時手指凍得僵硬,他卻堅持不戴手套,只為保持操作靈敏度?!澳菚r只覺得,能多學一點,就離頭頂?shù)男枪飧徊健!饼垈ソ芑貞洝?/p>
數(shù)控銑被譽為“在鋼鐵上雕刻的藝術”,其精度要求堪稱“微觀世界的極限挑戰(zhàn)”。在世界技能大賽中,精度是得分的關鍵。選手加工制作的零件誤差,不得大于0.02毫米,相當于一根頭發(fā)絲的四分之一。為了達到更高準確率,龍偉杰決心將尺寸誤差范圍控制在極其嚴苛的標準——±0.002毫米。
通往極致精度的路布滿荊棘。2018年首次參加省級選拔賽時,龍偉杰因基礎薄弱僅獲得第11名;在2020年省賽中更因裝反零件導致名次跌至倒數(shù)第五名。在低谷時,教練的一句話點醒了他:“問題不是用來糾結的,而是用來解決的。”他索性轉入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,從零開始鉆研數(shù)控銑技術。
歸零心態(tài)和對細節(jié)的精益求精是技能進階的必修課。4年的訓練,他每天泡在車間超過12個小時,總訓練時長超1.7萬個小時。然而,磨煉技能這條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,每天待在車間,日復一日重復操作,十分考驗心態(tài)和抗壓能力。遇到瓶頸的時候,龍偉杰也會鬧情緒,扛不住壓力的時候,也會偷偷掉眼淚。
2024年9月,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在法國里昂拉開帷幕。數(shù)控銑項目賽場內,龍偉杰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(zhàn):賽題難度陡增,鋼件加工模塊新增7種模式;心理壓力與水土不服更讓他一度進度滯后。關鍵時刻,他調整呼吸,將“精度控制”發(fā)揮到極致——最終,他以0.001毫米的極限誤差擊敗其他選手。
奪冠后,他在朋友圈寫下:“7年前開始走的路,這一刻總算到了目的地?!痹谶@條路上,他翻越了無數(shù)座“山”:從大山娃子到世界冠軍,從競賽新秀到金牌教練,從個人拼搏到肩負國家榮譽……
賽后,龍偉杰選擇留在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任教,積極投身技能推廣與人才培養(yǎng)工作?!皬倪x手轉型為教師,是從自我突破到助人成長的蛻變。”龍偉杰說,“選手時期專注于個人技能的提升,只管埋頭訓練就行;成為教師之后的最大挑戰(zhàn),是如何將自己的經驗轉化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,培養(yǎng)出一批又一批嚴謹、專注和有創(chuàng)新精神的技能人才?!?/p>
“榮譽已經屬于過去,技能報國的路正在腳下?!饼垈ソ苷f,他致力于將技術積累與世賽經驗轉化為實訓車間里生動的教學實踐,推動數(shù)控銑技術與智能制造、精密加工和人工智能相結合,并組織團隊開展技術攻關和創(chuàng)新?!拔蚁胱尭嗳讼嘈?,技能不僅能改變個人命運,更能推動‘中國制造’向‘中國智造’飛躍?!?/p>
龍偉杰還積極與行業(yè)專家攜手攻克技術難題,為重點項目、重點企業(yè)開展技能培訓服務。
在龍偉杰的辦公室里,一枚金牌陳列在玻璃柜中。柜旁貼著一張泛黃的照片:少年時代的他站在故鄉(xiāng)的山丘上,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。如今,他早已越過山丘,但新的更高更遠的山峰仍在等他攀登、翻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