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六一”國際兒童節(jié)來臨之際,我市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,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迎接自己的節(jié)日。同時,也有這么一群孩子,迷上了不一樣的古老藝術(shù)。
學生們課后排練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五華提線木偶劇,收獲童趣與歡樂。
“身體跟著樂曲的節(jié)奏提線,再讓木偶生動一點?!蔽迦A縣第一小學活動教室內(nèi),老師在一旁看著并不停地叮囑著。學生們正排練五華提線木偶劇《王二小》《童獅獻瑞》等劇目。沒有生命的提線木偶,在學生們手指的靈活操作下變得“活靈活現(xiàn)”,各種動作生動傳神。五華提線木偶是極為寶貴的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,藝術(shù)特點別具一格,自成體系,木偶道具制作精巧。但木偶戲藝人傳承難度大、時間長。經(jīng)過歷代藝人的苦練精傳,這門藝術(shù)才得以推廣發(fā)展。五華提線木偶劇進入校園,也為孩子們提供了經(jīng)典特色的藝術(shù)課程。孩子們在這里獲得了與傳承人對話交流的機會,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絢爛和韻味。
五華縣黃獅小學的孩子們正在練習的是廣東醒獅,為國家級非遺項目。
五華縣黃獅小學,學生們利用課后時間練習醒獅。學生們個頭不大,但目光和動作干凈利落。7斤重的獅頭,在孩子們手里隨著激昂的鼓點起落,時而三拋獅,時而三拜獅。醒獅的精氣神,也在少年們一個個動作中熠熠生輝。被托舉騰起,雙腳穩(wěn)穩(wěn)地落在高點,醒獅的歡騰和靈動,很大程度來自于其動作幅度之大。而這樣的動作幅度,考驗著孩子們的身手和勇毅,是千百次的訓練和堅持鑄就了下腳一瞬的穩(wěn)定。
舞獅頭技藝要求高,是整個醒獅表演中的關(guān)鍵。
豆大的汗水從額頭流下眉心,雙手緊緊壓實高舉的腿,保持1分鐘巋然不動,這是梅州市藝術(shù)學校客家山歌劇幼苗班的孩子們在練習朝天蹬。清晨5點半,她們就開始了一天的訓練:腿功、毯子功、身段課、把子課、唱腔課……汗水浸潤了每個學員稚氣的臉龐,生動詮釋了“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”的含義。山歌劇幼苗班的孩子們還需要這么扎實的戲劇表演基本功?是的。藝術(shù)的傳承絕非單一的修煉,唱腔、舞蹈、基本功訓練以及客家民俗文化知識,一樣都不能落下。
市藝校山歌劇幼苗班孩子們?nèi)粘>毠Α?/p>
市藝校山歌劇幼苗班的孩子們正在進行唱腔訓練。
夜幕降臨,藍風鈴七色光漢劇(漢樂)活動驛站內(nèi),小漢劇迷們利用晚上業(yè)余時間認真練習廣東漢劇,空翻舞槍、身段步法等輪番上陣。練功房內(nèi),來自廣東漢劇院的專業(yè)老師正給孩子們悉心指導。孩子們稚嫩的臉盤透著較真的勁兒,這一幕是廣東漢劇薪火相傳的小小縮影。
學生們排練新編廣東漢劇小戲《如愿》。
學生們利用晚上業(yè)余時間練習廣東漢劇。
歲月不居,時節(jié)如流,客家非遺文化之火之所以經(jīng)久不息,穿越千百年時空變幻,仍保持著堅韌的生命力,正是由于源源不斷的傳承力量。一種讓客家祖先的心血和巧思流轉(zhuǎn)到孩子們指尖的力量。
文/梅州日報記者:楊敏 吳騰江
圖片:吳騰江 林翔
編輯:黃煒明
審核:練海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