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上梅州訊 8月29日上午,梅州市劍英圖書館文明實踐系列活動——客都文化公益講堂第48講如約與廣大市民見面。梅州市級非遺項目客家箏代表性傳承人、梅州客家箏藝術團團長范永奮應邀開講,講述《客家箏的傳承和發(fā)展》。
據(jù)了解,客家箏又稱廣東漢樂箏,起源于中原,隨著宋人南遷傳到廣東,在梅州市大埔縣生根、發(fā)芽、成長??图夜~廣泛流行于粵東、閩西、贛南、臺灣等客家地區(qū)和東南亞一帶等海外華僑客家人聚集地。客家箏與廣東漢樂是共生、共存、共進的關系,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,它是中州古韻的活化石。2019年1月,客家箏被列入梅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。
在講堂上,范永奮首先從客家箏的由來講起,介紹了客家箏稱謂的形成、客家箏的代表人物、傳統(tǒng)客家箏的形制特征、客家箏的定弦和曲目、客家箏的表演形式和藝術特色等。接著,范永奮從樂種品味、生長環(huán)境、精神特質等方面,闡述了客家箏傳承發(fā)展的有利條件,并簡要介紹了客家箏申遺成功的過程,以及申遺后活態(tài)傳承的基本情況。
怎樣學好客家箏?“方法有很多,但首先要打好基礎。”范永奮認為,要加強樂理知識的學習,選好適合自己的指甲,從講究演奏的姿勢、由淺入深掌握客家箏基本技法和要領、用扎樁手法彈奏《彈箏八法》及彈奏硬線客家箏曲等方面入手,練好扎實的基本功。他強調,客家箏演奏非常注重左手吟、揉、滑、按等技法,學箏者要掌握豐富多變的按音、滑音和4音、7音的彈法,但“切忌濫用左手技法”。范永奮現(xiàn)場“支招”:要找個好老師,持之以恒學習;通過錄音、錄像,發(fā)現(xiàn)不足及時糾正;多聽客家箏名家音頻視頻,從中模仿,少走彎路;加強身體鍛煉,提高左右手控制能力。
在開講過程中,范永奮不時插播有關客家箏的視頻,現(xiàn)場示范彈奏,講授技法和要領,與現(xiàn)場箏友互動交流。梅州客家箏藝術團多名團員也到場助陣,演奏《平湖》《西廂詞》等箏曲,讓聽眾大飽耳福?!翱图夜~是民族瑰寶,也是客家文化遺存,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客家箏的傳承和保護行列中來?!狈队缞^在演講結束時說。
本次講堂由梅州市文明辦、梅州市文廣旅游局主辦,市劍英圖書館承辦,梅州客家箏藝術團協(xié)辦。
圖/文/視頻/梅州日報記者:林德培
視頻剪輯/編輯:楊喬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