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村生活污水治理,是農村人居環(huán)境整治的重要內容,也是實施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的重要舉措。今年,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被明確列為省、市重點民生實事項目,我市以黨史學習教育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為契機,加快推進110個自然村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,著力解決農村污水處理難問題,進一步改善水環(huán)境,增強基層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。
因地制宜,“量身定做”建設方案
位于蕉嶺縣新鋪鎮(zhèn)的下南村,常住人口約700多人,主要集中在坑尾(旗形)片和新屋排片兩個自然村,需處理的生活污水面廣、量大。
“過去,村民家的生活污水靠自家建的三級化糞池來凈化,處理過的水有些被農戶用作農田施肥,有些則直排到了露天溝渠,最后流入韓江二級支流石窟河?!毕履洗妩h總支書記林金淼表示,傳統的污水處理方法不規(guī)范,且缺乏統一排放標準,對人居環(huán)境造成一定影響。
“結合今年工作部署,蕉嶺在年底前將完成12個自然村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,為保障民生實事的推進,縣里專門投入了580萬建設資金。梅州市蕉嶺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站副站長鄧聰文介紹,該縣12個自然村主要采用接觸氧化+人工濕地,及一體化MBR工藝兩種模式,出水標準均達到廣東省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標準》一級標準,日處理規(guī)模合計170噸。
在推進污水治理過程中,蕉嶺因地適宜,為自然村“量身定做”建設方案,避免設施“吃不飽”和土地資源浪費等情況。鄧聰文說:“以坑尾(旗形)片為例,前期,我們與承建方、村委等多方考察用水量、地形等因素,經過科學選址、規(guī)劃設計等工作,施工隊在3月進場施工,為全村鋪設了1.5公里的排污管道,新建一座日處理能力為10噸的污水處理設施,現在已進入運行階段?!?/p>
長效管護,杜絕“曬太陽”工程
記者來到坑尾(旗形)片污水處理設施點看到,小型人工濕地里鋪滿了各種填料,剛栽種的美人蕉、風車草等能夠高效吸收污染物的水生植物長勢良好。經過濕地微生物分解有機物、填料過濾懸浮物、植物根系吸附水中氮磷等步驟,生活污水由渾濁變清澈,實現達標排放,出水口的溝渠水清澈見底,還可以看見幾條小魚在水里追逐嬉戲。在田地里務農的村民蔡滿英說:“以前,村路旁的排水溝氣味難聞,現在我們房前屋后都鋪了排污管,污水統一收集處理,環(huán)境比以前好多了?!?/p>
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后,管好用好是關鍵。對此,蕉嶺縣專門聘請了重慶康達有限公司管護設施,運維人員湯亞尼介紹:“我們在每個污水處理點,都設置了專人定期開展管網維修養(yǎng)護、雜草清理等工作,同時及時處置村民反映的問題,保障設施能夠長效運行,避免淪為‘曬太陽’工程。”
污水變清水,村莊更潔凈,人居環(huán)境得到顯著提升,是群眾對污水處理成效最直觀的感受。我市農村普遍處于山區(qū),面臨地形復雜、農戶分散、管網勘測設計難度大等挑戰(zhàn),各部門層層壓實責任,攻堅克難加快建設。目前,2021年省市民生實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有序開展,14個自然村已順利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建設,23個自然村開足馬力建設,其余正開展前期準備工作。到年底,我市110個自然村將完成村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任務,進一步補齊鄉(xiāng)村基礎設施短板,讓廣大群眾共享水清岸綠的治理成效。
文/梅州日報記者:江嬋
實習生:管愛花
圖/梅州日報攝影記者:林翔
編輯:黃振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