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氣溫回升,雨水增多,各種野生菌類及其他植物進入生長旺盛期,誤采誤食有毒蘑菇、有毒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時有發(fā)生。為此,梅州市食藥安辦、市場監(jiān)管局溫馨提示廣大市民及餐飲單位注意食品安全,不要自行采摘、食用、制售野生蘑菇和植物。
記者從梅州市市場監(jiān)管局相關負責人口中了解到,野生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,鑒別需要具備專業(yè)知識并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,僅根據氣味和外貌特征難以辨別。且無毒蘑菇在野外往往與有毒蘑菇混生,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沾染,所以即便食用野生無毒品種的野生蘑菇,仍會有中毒的風險。
目前,廣東地區(qū)已發(fā)現(xiàn)的常見野生毒菇有白毒傘、粘蓋包腳菇等,這些毒菇毒所含毒素復雜,中毒潛伏期為 2 小時至24 小時,有的僅為 10 分鐘左右。誤食毒蘑菇引發(fā)肝損害型中毒最為兇險,表現(xiàn)為惡心、嘔吐、肝區(qū)疼痛等癥狀,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精神癥狀。
目前,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。一旦誤食野生蘑菇出現(xiàn)疑似中毒癥狀,應盡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,盡快到醫(yī)院接受治療,并及時向當?shù)匦l(wèi)生行政部門報告。就診時最好攜帶剩余蘑菇,以備進一步明確診斷。
同時,該負責人還提到,梅州民間素有自采藥材、藥根泡酒或煲湯飲用的習慣,一些有毒植物常常與其他植物纏繞共生,如鉤吻,人稱“斷腸草”(又名大茶藥),常見于村旁、路邊、山坡草叢或灌木叢中。斷腸草埋于泥土內根系發(fā)達,常與周邊其他植物纏繞共生(如梅州百姓常用湯料“五指毛桃”), 其花、根莖的形狀與常用藥材“金銀花”等十分相似,可能因誤挖鉤吻根系或混入鉤吻根系的樹根,用于浸泡藥酒或煲湯飲用而引起中毒。斷腸草主要的毒性物質是鉤吻生物堿, 誤食者輕則呼吸困難,重則致命,毒性之烈不容小覷。
此外,該負責人提醒,要警惕中毒“假愈期”。部分病人經治療后,急性胃腸炎癥狀逐步緩解甚至消失,給人以病愈的感覺,其實此時毒素正在通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臟器官,侵害了實質臟器,會在1~2天后病情迅速惡化,累及臟器。所以,在中毒初期癥狀緩解時,仍應留在醫(yī)院積極接受治療,觀察一段時間,確保病情穩(wěn)定好轉再出院。
梅州日報記者:李俊煌
通訊員:梅市宣
編輯:劉濱
審核:張英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