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(jié)檔進入第二天,《封神第二部:戰(zhàn)火西岐》(下文簡稱“《封神2》”)就已滑到了第二梯隊,無力與《唐探1900》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競爭票房冠亞軍的寶座了。就連豆瓣評分,也只有6.3。
而在上映前,《封神2》被大眾普遍看好。
得益于第一部積攢的人氣,以及當年讓一眾影迷被“打臉”的口碑,第二部制作更加精良、特效更有保障,即便跟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掰不過手腕,與《唐探1900》一較高下,并不是什么難事。
但從目前的觀影熱度、票房走勢來看,《封神2》最好的結局,或許只是與《唐探1900》盡量縮小距離,不至于輸?shù)靡凰俊?/p>
《封神2》為何在春節(jié)檔失去頭把交椅?相比第一部,它暴露的致命短板又是什么呢?
《封神第一部》的故事聚焦朝歌,以殷壽弒父殺兄、害妻滅子的血腥殺戮串起整部電影,并且講述了姬發(fā)從被洗腦迷惑到掙扎覺醒的成長歷程。在此過程中,穿插闡教和截教各路神仙斗法的橋段。
總的來說,第一部以文戲為主、以武戲為輔,動作場面占比不多,只有開頭部分,殷壽率領質子團討伐冀州,以及結尾部分,饕餮追逐姬發(fā)的戲碼,其余涉及特效的橋段,大多是小規(guī)模的斗法,或是宏大世界觀的展示。
得益第一部的不俗票房,《封神2》中動作場面的占比大大提高。
電影講的是殷壽遭受挫敗后,大發(fā)雷霆,派遣聞仲、鄧嬋玉和魔家四將,打算討伐姬發(fā)、屠戮西岐的故事。
所以,全片最大的看點,便是魔家四將和聞仲各自的法術。
魔家四將被塑造成身高十多米的巨人,導演烏爾善更是采用升格鏡頭,單獨拍攝魔家四將,展現(xiàn)他們動作遲緩的效果。這一獨到的考量相當正確,不管是四將進入朝歌城的場面,還是他們從河水撈人的舉止,都給人強大的壓迫感和震撼力。
此外,魔禮青的青云劍可以幻化成龍,在峽谷中恣意遨游;魔禮紅的混元傘能大能小,既可將漫天箭雨收入傘內,也可把千萬箭矢射入西岐;魔禮海的碧玉琵琶,可奏出漫天大火、攻城伐寨;魔禮壽的花狐貂,可掘地挖土、吞噬兵將。
當然,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高潮部分聞仲擺出的十絕陣。
他先是用符水護佑殷商大軍,之后在島上擺出法壇,吸收星月光華;接著,用十面鏡子懸在西岐城上空,如同《蝙蝠俠》系列中,戈登局長召喚蝙蝠俠用的探照燈一般,掃射到西岐百姓身上,奪其三魂七魄,最終讓殷商大軍屠殺百姓。
烏爾善在拍攝這一段時,層次分明、邏輯清晰、調度準確,將聞仲老謀深算、麻木愚忠的一面展現(xiàn)得入木三分。而十絕陣的狠辣陰險,同樣體現(xiàn)得十分到位。
在特效設計上,唯一讓人忍不住吐槽的,乃是殷郊的法相,有些不倫不類、不中不西。
殷郊的法相身高數(shù)十米,通體藍色,唯有頭發(fā)血紅浮動,整體給人的質感,類似《守望者》中的曼哈頓博士,混搭《刺殺小說家》里的赤發(fā)鬼。
進一步來說,《封神》系列在美學風格上,有著顯著的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里偏“虛”的底色,不管是昆侖山的一眾神仙,還是哪吒、楊戩的法術,都以飄逸靈動、輕盈寫意為主。
而殷郊的法相明顯過“實”,不管是打斗動作,還是身形色澤,都糅合了過多好萊塢科幻片的質感,顯得水土不服。
然而,殷郊法相的這個槽點,不過是《封神2》的小問題,影片最關鍵的毛病,是敘事結構松散冗雜,主角性格缺乏變化,且主題內核飄忽不定。
《封神第一部》之所以頗受好評,不只是它在服道化上的精致打磨,更在于其敘事焦點的清晰集中,整部電影看似人物繁多,但都圍繞“父子”關系而展開。
殷壽與帝乙、殷郊與殷壽、姬發(fā)與殷壽、姬發(fā)與姬昌,這四對父子關系,構成了電影的經線;而姬發(fā)從對精神之父的迷信,到對血緣之父的體認,再到對自我身份的肯定,形成了電影的緯線。
有了這縱橫兩條經緯線,《封神第一部》的故事才會如此緊實、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。
而在《封神2》中,故事被簡化為正邪兩方的斗法、殷商大軍對西岐百姓的屠戮。作為最關鍵的角色,姬發(fā)失去了第一部中的復雜立體,變得呆板單一。
伏擊殷商大軍失敗后,姬發(fā)就開始自怨自艾,想要犧牲自己,以換取西岐百姓的安全。本以為西岐的百姓和將領,喚醒了姬發(fā)的斗志,可等到城池一被攻打,他立馬向鄧嬋玉投降,再次萌生獻祭自己的念頭。
姬發(fā)反復的消極獻祭,看似是殺身成仁的英雄壯舉,卻沒有任何說服力。要知道,在第一部中,他明明看到了殷壽的殘酷行跡,明明懂得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道理,更別說父兄的仇恨,全都歸咎于殷壽一人。
但在《封神2》一開始,姬發(fā)此前累積的心路歷程似乎歸零,他要么是以性感的胴體跟鄧嬋玉花式撩騷,要么就是在姜子牙面前唉聲嘆氣。
而另一個關鍵角色——殷壽,也被處理得模糊不清。
片中,有一個至為關鍵的片段,殷壽在夢中回想起了兒時父親在宗廟冊立哥哥為太子時,一個瘋子突然闖了進來,挾持了自己,而父兄卻漠然不顧,任憑瘋子威脅,即便自己被嚴重燒傷也置之不理。
可以說,烏爾善試圖用這一段,補充殷壽弒父殺兄的動機,以便勾勒其復雜陰暗的心理。但在影片的絕大部分橋段中,殷壽要不是在養(yǎng)病,要不就是在和妲己說著體己話。這就讓此前的特殊夢境,沒有相應的情節(jié)構成呼應,形同作廢。
進一步來說,不管是姬發(fā)還是殷壽,都變成了烏爾善的提線木偶,變成了為戰(zhàn)而戰(zhàn)的工具,一個只想獻祭自己,另一個只想屠戮西岐。
至于姜子牙、哪吒、楊戩、申公豹等角色,更為工具化,或是說著玄之又玄的禪語,或是只顧著救人運人,或是自顧自地憋著大招,總而言之,這些人的出現(xiàn),只是增加了《封神2》的熱鬧,并沒有任何魅力。
唯有女主角鄧嬋玉,從一味崇拜戰(zhàn)死的父親,到淪為殷壽的復仇棋子,再到被西岐百姓感染,覺醒反抗聞仲的命令,加之形象英姿颯爽,作派敢愛敢恨,讓她成為《封神2》里為數(shù)不多給人留下印象的角色。
遺憾的是,春節(jié)檔的觀眾并不會因為一個鄧嬋玉,就會為整個《封神2》掏腰包,進入影院。如何延續(xù)第一部的精彩故事,如何保持第二部的出色動作,將兩者完美平衡,將會是《封神》系列接下來最緊要的事。